央企为何争当“地王”?
虽然国企、央企对推高地价、房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究其根源,则是一系列制度因素和市场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既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推动,也包括仍然严峻的市场供需矛盾。国企、央企的"大手笔",不过是成就高地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一年工作目标,在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就遭遇到北京一天出现三个"地王"的现实。 15日,北京单天成交6块土地,其中3块被公认为新的"地王"。 "地王"冲动从何而来? 热点地块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众多国企、央企则再次成为"地王"的制造者。 拍得三块"地王"的三家企业,无论是远洋、中信,还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旗下的世博宏业,无一例外都有着国企、央企的身份或是背景。在热门地块的竞拍过程中,主要的竞争也大多在不同的国企之间进行,这其中既包括主业为房地产开发的国企,也包括中国兵器、中国烟草等其他类型的企业。 一时间国企、央企制造"地王"的大手笔成为被质疑的焦点。"造兵器管烟草不耽误疯狂抢地"的说法屡屡见诸报端。 两会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制造了多个"地王"神话的中国海外集团总经理孔庆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一个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国企,进行土地储备的做法无可厚非,"人们经常把商品房比作面包,把土地比作面粉。一个做面包的企业去买面粉,是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孔庆平同时还表示,由于连续数年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中海集团的资本充足率极高,购地所用资金几乎全部为自有资金。同时,中海集团每年开发面积20%的增长目标也对持续的土地储备有需求。截至2009年底,中海的总土地储备已达3512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土地储备1165万平方米,可满足未来4至5年的开发。而2010年,中海集团仍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新增20%的开发规模。 同样在两会期间,一些主业并非房地产的央企负责人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负责人,保持国有资产的持续升值和盈利是"职责所在",使用自有资金进入利润率更高的房地产行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符合市场规律。 由此可见,央企、国企的拿地冲动并非简单的非理性投机。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国企、央企对推高地价、房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究其根源,则是一系列制度因素和市场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既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推动,也包括仍然严峻的市场供需矛盾,国企、央企的"大手笔"不过是成就高地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土地财政"与"招、拍、挂"亟待调整 "地王"的头衔虽然归属于不同的开发企业,但购地的资金却无一例外地进入到地方政府的腰包。 全国政协委员梁季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双方中,供方中除了房地产商以外,实际上还有控制着土地资源,收取各种契税费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交易中最大的受益者。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50%。 对于"土地财政"的改革,各方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建议尽快推行物业税,以此改变单纯的卖地财政;也有专家提出将土地财政完全收归中央,再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用于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无论具体方式如何,目前土地买卖与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到了亟待调整的阶段。 除了饱受争议的"土地财政",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形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资金规模不对等的情况下,单纯的价高者无疑将导致对民营资本的挤出和个别开发企业对优质地块的垄断。 对此,中国城建控股集团总裁于炼表示,"招、拍、挂"的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不是最佳的方式,可问题在于,除了招拍挂,目前还有哪种政策能够替代它? 虽然此前北京、上海等地都曾经尝试过使用"暗标竞投"的模式改良"招、拍、挂",不过在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暗标竞投"是否会变成"暗箱操作"的疑虑依然存在。相比之下,价高者得起码实现了透明与相对公平。 上海易居房地产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合理的地价形成机制,不能仅采取"价高者得"的简单拍卖方式。综合考虑开发质量、售后服务等条件的招标方式应该更多地引入到今后土地的交易当中。 央企不该当"地王" 国家下决心调控楼市,正是考验央企社会责任感的时候。央企不能只盯着自己的账本、什么来钱快就干什么,更不能去与民争利。 温家宝总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承诺还在耳畔回荡,北京就在一天之内上演了三家央企当"地王"的大戏。 3月15日,先是中国远洋旗下的子公司以40.8亿元竞得北京新"地王";随即,中信地产以52.4亿元的总价再创北京拍地最高总价;下午,中国兵器集团子公司以17.6亿元拍得北京"楼面地价地王",合楼面价3万元/平方米。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本对政府调控房价抱有希望的民众在震惊之余,只能摇头叹息--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中央企业纷纷进入房地产业,房价恐怕要越涨越快,房子恐怕只会越来越贵,"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恐怕真要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 在过去一年里,国务院国资委曾多次明确指出,央企要专注主业,不要轻易涉足房地产;年初,还出台"经济增加值"这一新的考核制度,明确央企搞房地产赚得再多也不意味着考核时拿高分。但是,不论是出资人代表的苦口婆心,还是"指挥棒"的改变,都没能抑制住央企进入房地产业的热情。 为何热衷当"地王"? 因为央企"不差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民营企业资金链趋紧。相比之下,央企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更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财大气粗,自然有了当"地王"的本钱。何况,面对越拍越高的地价,民营企业多少还得掂量一下"会不会万一亏了",央企则可能没有这种后顾之忧。故而在竞拍现场敢于频频举牌,不断抬高价格当"地王"。 因为央企"急于赚钱"。多数央企仍将"盈利多少"视为企业发展的唯一标准。账上的资金投到哪儿去?投主业,或许来钱慢或许市场不景气还会赔本。搞技术创新,往往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发展新兴产业,从零起步并非易事。反观房地产业、特别是北京这类大城市的房地产业,已不断被证明有着极高的利润率,或许是当下赚钱最容易、最快的行业之一,何乐不为? 面对人们对于央企"地王"的指责,有的央企似乎很委屈,认为房价高涨不是央企所能左右,为什么矛头都指向央企?房地产招拍挂制度奉行"价高者得",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央企怎么就不能和其他企业竞争? 房价高涨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确应该具体分析,但人们看到的是,就在远洋竞得"地王"的第二天,周边二手房房价应声而涨,有的甚至每平方米上涨1万元。平等竞争的市场原则没什么错,但央企必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在涉及国家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以及关键行业,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账本、什么来钱快就干什么,更不能去与民争利。回想前些年,央企经营困难之时国家曾不断通过财政巨额投入,以技改贴息、债转股甚至直接注资等方式帮助其走出低谷,所做的这一切难道是为了去争什么"地王"吗? 眼下国家下决心调控楼市,正是考验央企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希望,央企今后不再大手笔争当"地王",而是在专心做好主业的同时积极协助政府稳定市场、建好保障性住房,真正展示出央企应有的风采。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