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房改定调住房:准公共产品
1998年房改至今经历12年,当房价问题一再成为政府讨论头等大事时,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房改得失。最近,由民间人士发起,并从去年开始坚持不懈提议的一项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目的的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一项由30余名人大代表共同提出的二次房改议案被列入14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议案。这或许意味着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房改出现三大问题 2009年9月,14位房地产界专家联名上书,向国土资源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交了一份有关于二次房改的提案,这份提案建议对目前的住房制度进行二度改革,并提交了二次房改的意见稿。这份来自民间、旨在实现中国人"住有所居"梦想的二次房改建议,发起人为辽宁省外经贸厅企管处原副处长、住宅法专家李明。 李明认为,中国的第一次房改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是政府理论错位,以住房全面市场化理论排斥住房是准公共产品理论,重增长轻民生;其次是队伍错位,以开发商为基本队伍垄断经营,排斥政府非营利公益性的建房机构的住房保障职能,"亲商不亲民";三是服务错位,制定政策服务于开发商的利益和政府自身利益,官商联手与民争利。 2009年10月,一个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牵头,住房公积金监管司、住房与改革发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关司局一把手参与的调研小组,开始调研房改的得与失。 从1998年房改至今,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居民居住面积得到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上涨越来越快的房价也开始成为新的城市屏障。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了最近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难以回避的核心话题。 商品房消费群体收窄 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黑龙江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迟夙生、原山东省省长韩寓群,致公党中央常委、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朱天慧、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以及湖南省有色金属控股集团董事长何仁春等人大代表,都分别就"二次房改"提交了议案,农工党中央、民革中央不约而同地递交了"二次房改"的提案。 集体力量推动下,3月14日,李明确认,由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和迟夙生分别领衔30余位人大代表提出的深化二次房改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已经列入本次人大会议正式议案。宗庆后和迟夙生今年分别向全国人大提出了"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和"深化二次房改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 上述议案的核心内容都是,确立住房是准公共产品,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供应对象是占城镇人口60%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根本目的是解决夹心阶层的住房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三三制)。 三种住房制度指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而相应的三类供地方式也分别为: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四定两竞"招标用地和商品房的"招拍挂"方式供地。三支队伍则是政府和民间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及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 一旦方案实行,则整个社会群体中接近80%的人群住房问题将由政府来解决,这就意味着目前规模壮大的商品住宅市场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将急剧收窄。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