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意调查:楼价仍高 市民渴求保障房(图表)
住房是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安居才能乐业。最近,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了从今年7月开始进行的"广东省城镇住房保障居民评价"和"广东省城镇商品房价格调控居民评价"民调。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住房焦虑明显,保障房已成为民众最期待的房源。 民众对住房的焦虑显现 调查反映,多数民众已基本买不起商品房。在26岁到60岁的受访民众中,对去年以来政府控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的效果,不满意度高达47%;对于当前的商品房价,76%的人表示"不接受"。此外,调查中表示想购买商品房者仅为1.2%,几近零点。 而对于住房保障,民众的评价也普遍负面。民调中涉及的9项具体指标中,满意度最高仅为20%,其中6项不足15%。其中,住房困难户、婚育族及外来人员的不满尤为凸显。 公众对住房保障评价低的实质,是对保障"无望"的焦虑。从民调数据可见,民众中"商品房买不起、保障房轮不到"、"不知出路在哪"的"安居焦虑"的情绪凸显。 保障房已成为最大期待 调查显示,保障房已成为民众最大的期待。在26岁至60岁的受访居民中,表示"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者达52%;对自己住房状况不满者中,"需要"的更达81%,保障房成为居民改善住房的主要出口。 分析发现,民众普遍性产生了住房保障需求,不同地区、城市,不同收入、年龄人群,对保障房都有不低水平的需求。调查显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受访居民需求比例达54%,最低的粤东也有46%;大城市超过六成,行政架构末端的镇区也有46%;最低收入者需求自然较大,接近六成,而最高收入者比例也不低,为41%;31岁到35岁的中青年受访者达到最高的59%,而56岁到60岁的受访中老年人也有47%。 但调查也显示,受访居民中已住在保障房的仅有1.4%,主流期待与现实间的反差极大。就趋势而言,广东省今年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历史空前,为31万套;至十二五结束,规划共建设180万套。即便五年后落实到位,对有着2150万城镇家庭户的大省而言,覆盖率也不足10%。 "夹心层"庞大且在增长 此前保障制度创建,主要设立了"低收入"的高门槛,粤府规定的"家庭收入标准线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上浮150%~200%",成为进入保障房的关键标准。多个地市也相应制定规范文件,如广州、中山在廉租房或经适房的申请上,将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分别设限在1524、960元及以下。 在这一门槛下,出现了被架空在住房保障与商品房市场之间的"夹心层"。以各地市中保障门槛较低的1500元来界定,在26~60岁的人群中,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而进不了保障线,又难以承受商品房价格的"夹心层",占总受访者52%,数量庞大。 从其身份构成看,以中下收入、单位普通白领蓝领、年轻适婚适育为主。该群体月收入在1501~3000元者占56%;职业上单位普通白领、蓝领占51%;年龄上26~35岁的婚育族占42%。动态来看,"夹心层"有扩大的趋势。近几年商品房价格迅速上涨,而保障门槛未有及时降低,"夹心层"随之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就业人口、婚育人口、外来人员的新增、轮替和流入,将使"夹心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持续扩大。 .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