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认为住房问题已影响全局 必须解决
导读: 中央认为住房问题已影响全局 必须解决 财政部副部长:欧元美元轮番贬值令外储账面亏损 国10条出台将满一年 房价松动迹象初现 楼市拐点尚未出现 调控后手备而待发 寒冷"小阳春":房地产商的压力测试 北京3月房价环比大降26.7% 降幅被指与实际不符 新京报:房价首降应与老百姓感受一致 两座千亿大山压顶 开发商财务风险渐显
中央认为住房问题已影响全局 必须解决 "国10条"出台将满一年房价"只涨不跌"预期出现些许扭转 "国10条"出台已近整整一年,在连续三轮房地产调控之下,全国房地产市场对于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已经微微扭转。3月,北京、上海等地房价已出现下调趋势,各地开发商打折促销之风渐起。国务院房地产调控专项督查小组近日也已陆续出发,前往16个省市对调控进行全面督查,市场推测部分地方的房控目标会否"回炉重炼"值得关注。 业内认为,这将使房价日益疲软甚至出现"拐点"。 统计数据显示,各地3月房价出现涨跌互现的态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下跌趋势已现。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北京商品住房市场成交量持续回落,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9679元,为19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下降。在上海,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显示,3月上海平均房价环比下跌7.6%,且延续了这一下跌趋势,3月的最后一周和4月首周上海商品住宅均价连续两周低于2万元/平方米。 房价松动迹象开始出现,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却没有松懈。 国务院派出的房地产调控专项督查小组,近日已陆续抵达各地,预计整个督查工作将在4月20日左右结束,相关督查报告汇总后将上报国务院,并酌情对社会公布。 昨天,由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带队的国务院督查组,开始就浙江省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和调控成效,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展开实地督查。贠小苏在听取当地汇报时表示:"中央认为,以城市住房为主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全局,必须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下决心解决好房价问题。" 据了解,督查组将选择省会城市和1个地级市进行重点督查,直辖市则选择一个重点区进行督查。除了听取汇报、检查数据、随机检查项目外,督查组还将召集部分群众和房地产企业召开座谈会。 权威专家称,以国务院督查组督查为契机,中央近期将会给地方政府加码,制定更严格的调控政策。而据记者了解,住建部、国土部仍有许多政策可用,包括对房价的直接干预、土地出让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收紧开发贷、土地抵押授信等,这将促使楼市调控预期不会改变。 业内预计,重压之下,房价观望情绪有望打破。
财政部副部长:欧元美元轮番贬值令外储账面亏损 财政部网站12日刊登了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中国财政》杂志(2011年第3期)上发表的文章--开创"十二五"时期财政金融工作新局面 。 李勇在文章中指出,2010年以来,美元和欧元的"轮番"贬值,不但冲击了我国的出口增长,也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账面亏损,加大了外汇储备币种管理的难度。 外储出现账面亏损 李勇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1%左右,人民币对欧元升值11%左右。美元和欧元"轮番"贬值,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冲击出口增长。欧盟和美国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元和欧元"轮番"贬值使我国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不乏美元和欧元贬值的因素。二是加大外汇储备管理难度。美元和欧元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储备货币,我国外汇储备也以美元和欧元资产为主,欧元和美元的"轮番"贬值,不但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账面亏损,而且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管理的难度。 部分地区暂停资源价格改革 李勇称,尽管本轮物价上涨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前几轮通胀涨幅小,但治理的难度可能更大,形势可能更严峻,因为转型性涨价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各国宽松货币政策一时也不会退出。 数据显示,自去年1月以来,我国CPI持续攀升,特别是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已连续5个月高出3%的警戒线,11月份同比上涨5.1%,涨幅创28个月新高。 李勇认为,本轮物价上涨的"推手",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原因,也有供求紧张原因。他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资标准等转型政策,将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 李勇介绍,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在高通胀的压力下,暂时叫停资源价格改革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但是,资源和劳动力价格改革,正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因此,正确处理"抑通胀"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调结构"的节奏和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国10条出台将满一年 房价松动迹象初现 去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拟通过10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即"国10条"),达到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 由于政策远超市场预期,"国10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开始--"国5条"、"国8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随后陆续出台,国家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也逐步彰显。 如今,"国10条"出台将满一年。从部分地区楼市最新成交情况来看,房价松动迹象已初步显现。有关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随着调控的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回归理性。 三轮调控彰显控制房价决心 "在国务院出台'国10条'之后,去年4月30日,北京出台了更严厉的细则,包括限购等政策,对楼市一度形成较大冲击。"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接下来楼市进入了成交量大跌的低迷期,并且短期内房价也得到了遏制。 但由于市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不改,去年6、7月份,楼市开始回暖,而到去年8、9月份,市场再度火爆,"量价齐涨"之势甚至超过2007年的高点时期。由此,国家又果断出台了"国5条"等一系列调控政策。 "国5条"相关措施延续了"国10条"的思路,但在一些重要细节方面,"国5条"表现得更加细化、深入,且更有针对性。例如,"国5条"要求,落实地方调控细则、适当推行限购措施、房产税试点、三套房贷全部叫停、对囤房囤地者停止开发贷、首套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清算等,这些都是在"国10条"基础上的细化和强化。其中,房产税试点于今年初在上海、重庆两地启动,对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到了去年年底,楼市成交再度出现回暖迹象。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2月全国楼市销售量和销售额环比均出现大涨,并双双创下2010年全年成交的最高值。 为此,今年1月底,国务院出台"国8条",这被认为是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第三轮调控。有关专家指出,"国8条"中包含了我国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最严厉的政策组合,如:最严厉的贷款政策、最严厉的交易税费等。此外,"国8条"还首次明确要求,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出台房价控制指标。这意味着,国家在房价问题上开始实施"量化管理",而这随后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部分房源出现降价 在近一年来的三轮房地产调控之下,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逐步得到扭转。 "说实话,以前我真不相信房价会跌,但是看到政府控制房价的决心很大,我觉得房价多少会跌一些,至少不会再上涨了。"北京某房产机构资深人士向记者私下如是说。记者注意到,该资深人士的看法,代表了目前大部分业内外人士的心声,楼市"唱多"者越来越心虚,这进一步增加了房价回归理性的砝码。 而近期央行再次启动加息,也将对房价和楼市成交构成一定压力。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向记者直言,"目前市场各方对房价走势的判断逐渐趋于一致,即'二季度房价下降已无悬念'。" 以北京为例,3月上旬知名地产商--远洋地产某项目在北京率先降价,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除远洋地产外,北京有一些项目或房源也出现较大幅度降价,降幅超过10%,房价调整通道已经开启。 调控力度不会放松 在房价出现松动迹象的同时,楼市调控的力度则并未放松。 据悉,国务院房地产调控专项督查小组近日已陆续出发,前往16个省市,对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情况进行全面督查。预计整个督查工作将在4月20日左右结束,相关督查报告汇总后将上报国务院,并酌情对社会公布。 据记者了解,有关部门近期再度重申了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并要求做好政策储备。而住建部、国土部有关人士均表示,仍有许多储备政策可用,包括对房价的直接干预、土地出让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对开发商拿地政策更为严格,以及收紧开发贷、土地抵押授信和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等。 另外,国土部将于本月公布的今年土地利用计划和保障房用地计划,还将加强对地方政府执行土地供应和调控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这些都会对楼市成交等造成一定压力。在此背景下,主流开发商会可能开始主动调价,以便加快销售节奏,房地产市场也有望逐步回归理性。
楼市拐点尚未出现 调控后手备而待发 价格松动尚不明显 "国十条"出台被业界普遍看做楼市调控的标志性时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4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8%,创下该项统计工作开展以来的历史新高。而"国十条"出台后,先前的房价上涨预期逐步减弱,去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回落到6.4%。 国家统计局今年启动了房价统计改革,不再公布国内房价同比综合涨幅。但从已掌握的数据仍可观察出,目前全国房价仍然呈现小幅平稳上涨的趋势。数据显示,今年2月,70个大中城市中有8个城市新建住宅环比价格下降,持平的有6个,其余56个城市仍然出现一定上涨。 "国十条出台已近一周年了,对公司来说最明显的变化自然是销售环境的恶劣,但这并不是一刀切的现象,有的项目仍然取得良好销售。"一大型房地产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楼市滞销乃至价格松动的现象,目前有所增多。统计局数据显示,与1月相比,2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住宅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个数增加了5个。2月环比涨幅超过1.0%的城市有7个,比1月减少了12个;环比价格涨幅比1月缩小的城市有44个。 另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3月北京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19679元/平米,是2009年9月以来首次同比下降。而成交量方面,北京楼市并未出现旺季反弹的情况,3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日均成交133套,同比下降50.9%,环比下降41.5%。 3月份北京房价的回落能否成为持续性现象?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2009年秋季以及2010年5月,不少城市房价也曾出现短暂回落的态势,随后又恢复上涨。况且月度价格数据可能更多受成交项目区域的影响,目前尚不能得出房价"拐点"已经提前到来的判断。 北京市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陈志认为,目前北京房价"稳中有降"的趋势已经形成。楼市的投资投机资金已经退出,市场中的购房者基本都是刚需。开发商为了把房子卖出去,必须考虑这一市场变化。 距去年4月17日"国十条"调控政策出台已近一年,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大多数城市房价并未出现实质性下跌。但楼市已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如投资投机性购房比例大大降低,房价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有所增多。风起于清萍之末,房价"坚冰"会随着调控的深入而逐步被打破吗? 业内专家认为,本轮楼市调控的使命仍未结束,如果未来房价再度出现较快上涨趋势,调控仍有不少"后手"可以祭出。 调控仍将持续深化 "国十条"出台以来的楼市调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年4月份"国十条"的出台,重要政策是提高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例、暂停发放部分城市三套房贷、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等。第二阶段则是9月份的"国五条",主要措施包括全面暂停三套房贷、调整住房交易契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第三阶段则是今年1月份的"新国八条",主要措施包括要求各城市从严制定住房限购措施,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等。 几番调控后,对于后续政策走势,分析人士认为,这需要看房地产市场价格和成交的具体走势。为达到使房价回到合理区间的调控目标,不排除未来在具体措施上继续强化的可能。 对于房产税试点何时在其他城市推广,一位接近宏观部门的人士表示,房产税今年在上海、重庆试点后,最终将要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对于推广进程,则要看两个试点城市的具体征收情况,总结经验后再作出进一步的部署,而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限购政策方面,目前国内各省会城市以及部分房价上涨较快的三线城市,均已经出台了明确的限购措施,政策实施时间至少要持续到今年年底。有分析人士指出,限购政策属于较为短期的政策,如果未来房价形势好转,不排除大多数城市逐步调整政策。 而也有专家认为,对于北京、上海等投机性需求密集的城市,一定程度的限购政策可能在未来长期存在。而如果未来房价再度出现明显上涨迹象,除了限购之外,不排除政府出台商品房限价等更严厉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加息虽然不是针对房地产业的政策,但累积加息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认为,今年货币政策会趋紧,房价的调整有一个滞后期,成交量下降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影响到价格,房价在预期下降之后才会随之下降。
寒冷"小阳春":房地产商的压力测试 楼价真的开始跌了吗? 3月份,北京、深圳新房成交均价跌破2万元/平方米,上海新房价环比跌幅最大达7.6%,广州均价跌破12000元/平方米。 进入4月上旬,北京住宅成交价格继续3月份的下滑趋势。一些新开盘项目推出9.3折,直减7万、10万。 同期,深圳一手房成交均价为18518元/平米,环比下跌3.3%。 上海、广州进入4月后成交均价比3月底略见微升,前者升2%,后者升6%。 一线城市新房均价普跌,与各地房价控制目标与CPI涨幅看齐的态势,呈鲜明对比。 但局势依然微妙。 "业内普遍对北京房价3月份环比下降26.7%这一数据表示怀疑。"一位不愿具名的地产业界人士说,"业内有个传闻,有的城市的政府部门通过不向高端房发放预售证来做低成交价"。 那么真实的市场态势到底如何? 本报记者4月12日采访多位国内房地产业内人士、上市公司高管,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今年房价下行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下跌几成定局,楼市供求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地产商们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在发生改变,调低价格出货的动力在上升。 寒冷"小阳春" 中原地产4月12日发布了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得出的统计结果,3月份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日均成交133套,同比减少50.9%,环比2月减少41.5%,而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9679元,环比2月份下降了26.7%,同比下降了10.9%。 进入4月上旬,北京楼市商品房期房住宅签约套数为1274套,环比上月同期下调8.5%。总签约套数为3538套,环比上月同期下调了33.7%。而成交价格则继续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 北京并非孤例。 中国指数研究院所监测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3月房价均呈环比小幅下降,其中上海降幅最大,环比下降7.6%。二线城市中,宁波价格下跌29.06%,其余城市未见明显波动。 "今年上海2、3月份楼市成交量创下了6年来同期最低水平。"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表示,在楼市最低迷的2月底,上海中海御景熙岸等个别开盘价降低20%上市,获得市场追捧。 不过,进入4月份后,来自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数据显示,4月4日-4月10日,上海市商 品住宅总计成交面积12.3万平米,环比前周回落33%,但成交均价19992元/平方米,环比前周微升2%。 根据广州家缘房地产交易网统计,3月份广州新房成交均价为11280元/平方米,环比下跌3%。 进入4月份,据搜房数据监控中心最新统计显示,4月4日至4月10日,广州十区两县市新一手住宅成交均价11848元/平方米,环比止跌上涨约6%。 在深圳,3月"小阳春"并未如期而至。 深圳中原根据国土委网站统计显示,3月份全市新房成交均价19424元/平方米,环比下跌5.65%。因一些低价楼盘成交量大,拉低全市均价,其中本月成交套数前10名成交均价只有1652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近14%。 而进入4月份第一周,据中原地产和世联地产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一手房市场成交量环比下降21%,共成交347套;一手房成交均价为18518元/平米,环比下跌了3.3%。 长江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苏雪晶认为,至二季度中,各地价格调整应会展开,行业有望真正迎来谷底。 看跌成"共识" 一线城市房价普跌之时,从华远集团退休后继续留任上市公司华远地产总裁的任志强4月10日在媒体见面会上预测,2011年全国房价会有波动,但降幅不会超过15%。 受访的房地产业内人士多数认同任志强的这一判断。 "一线城市,随着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房价会回归至合理水平;重点二线城市刚需比例大,房价会出现一定波动。"金地总裁黄俊灿向本报记者表示。 "供求关系改变了。"世联地产研究总监王海斌认为,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商品房潜在的供应量会放大,很多城市的供应都会在二季度开始扩张。而限购限贷严厉,使得现在的需求比较低迷,会导致供大于求。 不过,他强调,房价下降仅仅是指全国市场的整体态势而言,不代表每个城市都会降。 "目前房地产商的价格预期确实是下降了。"与众多地产商有接触的北京亚豪机构总监郭毅表示,比如北京一些近期新开盘项目已从3万元/平方米调低至2.5万元/平方米。 各种数据也显示地产商面临的降价压力在增长。 从上市房企2010年报来看,资产负债率普遍走高,多数达到行业70%警戒线;84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705.9亿元,同比减少1150亿元。 包括万科、保利、富力等主要地产商近期陆续公布的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大型地产商2、3月份销售均出现环比下滑,"成交放缓已确立,存货压力上升。"万科总裁郁亮说,行业资金紧张也已经确定。张晓玲 魏懿 "基于巨大的压力,他们只能通过降价回笼资金。"郭毅说,现在的市场状况就像是最差的2008年。 "积极销售策略" 地产商看跌的同时,大多数城市近期出台的房价调控目标确定的全年房价涨幅都在10%-15%区间,并且与GDP、CPI挂钩, 中原地产广州项目部总经理黄韬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调控目标中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如果房价最终下降了,那也可能只是统计上的下降。"比如,有城市今年的统计把限价房的价格数据也纳入到统计范围,而不少地方则把豪宅的价格因素剔除在外。 有深圳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地方政府又出现不给高端项目发放预售证的情况,寄望以此拉低整体房屋成交均价。 一位不愿具名的地产商人士表示:"根据以往多年的经验,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调控不具可操作性。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市场分析和资金、战略考量,都会根据自己公司在各地的存货去化情况,来分析供求,决定自己的销售策略。" "我们判断,不把目前的市场僵局打破,中央政府的调控目标就没有达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政策出台,"华南一家大型国有房企人士认为,而破局的办法就是降价或新盘"低开"。 这位人士认为,他所在公司在北京、上海的促销和定价策略符合调控趋势,现在务必要"抢市场",否则到了更低迷的时候,有能力、有资格购买的客户都没有了。 但郭毅认为,地产商制定价格都是出于理性的判断,不会低于自己的底线销售,事实上就北京来看,迄今为止还只是一些新楼盘低价开盘,大面积的直接降价目前还没有出现。 显示地产商们眼下复杂心态的一个现象是,多数受访的地产商仍尽力避免直接提及"降价"这一敏感词汇,他们大多小心地选取"积极促销"、"灵活策略"、"价格弹性"、"向有利于购房者的方向转变"这类措辞,来表达对于今年市场的判断和应对。 "这是业内不成文的软规则了。" 一位地产业内观察人士评价说,"2008年万科带头降价,王石说房价拐点来了,被业内批为'叛徒'。" 而当年处于风口浪尖的万科,这次的表态也谨慎多了。 "3月份我们重点监测的14个城市成交量和金额都出现下滑,这一变化在我们预料之内,"万科董秘谭华杰向本报记者表示,万科将继续坚持快速开发,目前并无必要下调全年的计划开工量。 谭华杰认为,房价和地价间存在联动,住房市场出现调整时,土地市场也会出现调整。万科将继续积极促进销售。"如果土地市场出现了相应的合理调整,万科的积极销售策略将更为坚决。
北京3月房价环比大降26.7% 降幅被指与实际不符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成交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市商品住房市场成交量回落,成交均价19679元/平方米,19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下降。"12日,一则《北京新房价格19个月首降》的新闻引起各界关注。 这则新闻称,3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环比下降26.7%,同比下降了10.9%,这是自2009年9月以来,北京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首次同比下降。 该消息被报道后,很快引起广泛的质疑。11日晚间,便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数据来源有待考证,成交价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据了解,此前北京市统计和住建部门甚少主动发布成交价格。 另一种质疑来自民间。不少声音认为,上述降幅数据与实际感受出入较大,并不是市场情况的真实反映。 北京罕见主动发布房价数据 "3月份市场成交价格的确有所下降,但降幅绝对没那么大。"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明确表示,尤其从同比来看,有关部门披露的上述降幅"很成问题"。 他还透露,该组数据由政府部门提供给北京市部分媒体,同时还委托其所在机构予以"解读",意在强调调控政策的效果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北京市政府部门首次主动发布房屋成交均价。此前,北京市住建委不做楼市成交数据的发布,尽管其下属的"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公布各项目的销售价格和套数,但并不统计市场整体交易均价。 上述网站公布的数据同样屡受质疑,除数据滞后外,网签价格低于实际成交价的现象也一直被诟病。而从去年10月开始,上述网站便不再公布历史成交数据,仅发布当日的成交套数。 北京楼市的成交数据通常在每月15日左右发布,由北京市统计局予以披露。但从今年以来,市统计局意外地不再发布成交价格,仅公布房地产开发投资、市场供给和销售量等数据。 此前,北京市统计局也曾公布成交价格,但仅根据环线统计区域期房价格,并不公布成交均价。而从去年8月来,这一数据也不再公布。 细心的分析人士指出,此前北京市的楼市信息公开情况较差,如今却主动披露价格,无疑是在强调调控效果。但由于原始数据不尽明确,使得上述成交价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首季高端住宅均价涨12.3% 按照北京市建委的说法,成交区域的"偏远化"是导致价格下降的主因。今年以来,大兴、房山、密云和朝阳区东南部地区大量推出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房,套总价在150万元左右居多。3月,这4个地区成交量占全市的七成以上。 市建委还表示,严厉的限购政策也在起作用。数据显示,目前近九成市场交易都是刚性自住需求,第二套购房占比由新政前的15.6%降至10.9%,非京籍居民购房占比由40%多降至7.6%。 事实上,尽管数据备受质疑,但3月北京房价下降仍是业界的一致判断。本报记者整理北京市各机构发布的报告,均显示3月北京商品房成交价格环比下降。 上述分析师表示,价格下降已成业界共识,但实际降幅并没有数据反映的那么大。 实际上,截至目前,高端住宅尚未出现降价的情况。根据仲量联行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的高级住宅成交均价达到42328元/平方米,同比上升12.3%。 仲量联行北京研究部主管覃晓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限购政策的执行,未来北京高端住宅的成交价格将稳中有降。但目前来看,政策的效果尚不明显。 上述分析师也向记者表示,价格下降不足以说明政策已起效,只有在成交量回升的前提下,价格下降才表明市场已到拐点。数据显示,今年3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约5500套,比去年同期大降45%。 同时,受限购政策及"一房一价"政策的影响,目前北京市的推盘节奏明显放缓,项目入市价格并未真正下降。该人士强调,北京的市场有效供应还没有起色。数据显示,4月上旬,北京仅有两个住宅项目取得预售证,可售房源合计524套。
新京报:房价首降应与老百姓感受一致 在北京市提出今年新建普通住房价格"稳中有降"调控目标两周之后,房地产市场传来了"好消息"。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北京商品住房成交均价19个月来首次出现了同比下降,幅度达到10.9%,而环比更是大跌了26.7%。 虽然"首降"的消息来得很及时,"首降"的幅度也很大,但是很多老百姓的感受却并不明显。 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大兴、房山、密云以及朝阳区东南部地区占到全市总成交量的七成以上,也就是说,远郊区县的低房价是拉低3月均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就城市中心地区来看,虽有个别楼盘打折降价,但尚未形成普降的格局。数据显示,在北京市296个延续销售的楼盘中,只有81个项目价格真正出现了下降,仅占全部的27.4%,另有178个楼盘的价格保持平稳。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还有30多个项目的价格仍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此外,虽然部分二手房的议价空间已逐渐开始增加,但并未出现趋势性的全面降价势头。由于房租的不断上涨,不少二手房主转售为租,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二手房的供应量,致使二手房价仍居高不下。 市区房价数据的波动,实际上可以被远郊区的楼盘所中和。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远郊楼盘卖得多,而市区楼盘卖得少,那么全市的房价就会很快被平均下来,而这样的全市平均房价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市场变化,仍然需要继续观察。 当然,不可否认,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猛烈攻势下,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地王"频现的火爆情景风光不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地"流拍"、"底价成交"的消息不时传出。有关部门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土地市场交易数据也显示,全国120个城市成交面积环比大幅缩水约三成,住宅用地成交价格也环比下滑了11%。而且在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10个主要城市中,住宅用地平均溢价率最高也仅达50%。 此外,投资投机现象也大幅减少。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第二套购房占比已由新政前的15.6%降至10.9%,而非京籍居民购房占比由40%多骤降至7.6%,这都说明投资投机资金已经开始大规模退出。 而在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相继出台,再加上加息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打压,房地产商的资金链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态势。根据最新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显示,70家上市房企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683.72亿元,同比减少了246.58%,同时,存货同比大幅增长41.70%。为防止资金断裂的风险,一些房地产商主动降价的意愿也有所增强。 这些都是促成房价"首降"的因素,但要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出现了"逆转",不能单凭一两个月的数据,更不能根据一个笼统的全市新房成交均价来判断。 要让统计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市场房价的变动情况,不妨进行细分区域的统计,比如二环内、三环内房价成交均价的走势如何,这样数据所反映的房价变动情况才能和老百姓的感受更接近,也才能为下一步的房产调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两座千亿大山压顶 开发商财务风险渐显 开发商的资金链到底如何?要想精准预测房地产市场走势,这是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市场,对于开发商来说,保证现金流稳定就占有了销售定价的主动权。因此资金链和房价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当媒体反复用"堰塞湖"、"百日剧变"等词汇形容房企资金链时,我们看到的是房企仍旧在高调拿地。是旁观者错估了形势?还是局内人已经迷失?本报深入调查后发现,尽管目前各大房企声称资金储备充裕,但随着各种融资渠道的不断收窄,数月后,房企将重现2008年的资金危机,并启动实质性降价。 千亿到期债务与千亿再融资 和2008年相比,开发商自认为资金充裕很多,"我们曾预计到了今年市场会不好,去年年底,已经开始积极融资,同时借市场反转快速销售回款。"一位大型房企销售高层表示。 标准普尔公司董事李国宜也认为,目前开发商流动性还处于适当水平,短期内集大幅体降价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一旦把房企资金链的观察周期放在1年以外,风险就"水落石出"了。 据统计,已经发布2010年年报的80余家上市房企,其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和短期贷款两项分别为645亿元和448亿元,两者之和超过1000亿元。仅万科、保利、金地、招商四大房企,截至去年底,四大房企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分别为153亿元、68.83亿元、48.47亿元和18.56亿元,合计超过280亿元。其中多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 房企的债务压力远远不止这一项。随着央行的不断加息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房企融资成本大幅增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息支出的直接增长。一位资深审计人士介绍,房企债务由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和应付债券几项组成。例如万科2010年仅利息一项即支出30亿元。而房企除了固定利率的债券外,多数负债都将受到加息影响。 二是由于可贷资金量少,银行大幅提高贷款门槛,开发商基本不可能以基准利率贷款,而是要以基准利率为基础上浮20%甚至30%。 三是购房者的购房意向同样因贷款门槛提高而受到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开发商的销售回款。 综合起来,标准普尔的观点是,当加息幅度累计超过1%,中资房企资金将全面紧张。"我们仔细计算了开发商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包括土地款、工程款、销售佣金以及到期债务,再看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能否支撑一年的支出,得出的结论是短期之内房企尚无问题,但如果加息幅度超过1%,市场又持续疲软,房地产企业将不得不因为资金危机而进入实质性的降价周期。"标准普尔李国宜介绍。今年以来,2月8日和4月6日,央行已经加息两次,每次0.25%,而继续加息也是大概率事情,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前途堪忧。 另一个千亿的数据来自海外融资。今年前三个月,中资房企海外举债超过30亿美元,包括合生创展、龙湖、仁恒、恒大、合景泰富、宝龙、雅居乐等等。据预测,今年房企海外融资总额将首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创下海外融资历史纪录。 "现在国内贷款非常紧张,企业又很缺钱,只能到海外去融资。虽然融资成本有些高,但考虑到人民币升值,企业还是划算的。"一位密切关注房地产业的商务部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房企海外融资的利率在9%至11%之间,近期最高达到14%。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条件海外融资。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只有注册在境外的企业可以海外发债,多数以股权增资的方式向境内子公司增资,或者向境内子公司直接借款。而类似万科、保利等内资房企则只能选择银行贷款或信托融资。在银根紧缩和信托利率高企的情况下,这些公司的融资成本可能更高。 发信托吧,利息25%! 李国龙(化名)是重庆某大型信托公司业务经理,其公司年发行信托数量与规模排名全国前十位。近日,李经理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房地产信托项目。"我们虽然已经看到部分房地产项目的风险,但目前来说,房地产信托仍是最重要的业务来源。"李国龙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目前房地产商以项目为单位发行信托产品,需要付出的金融成本是年利20%至25%。"一个福建开发商要求发信托,一口承诺利率可以给到38%。我们没敢接。这是什么概念?他可能太着急用钱了,但万一他拿钱走人了怎么办?"李国龙称。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信托的发行已经有点像发高利贷了。但由于房企找钱不易,也愿意支付高额利息,信托公司仍旧看好这类业务。2010年,部分信托公司50%以上的业务来源于房地产。 由于需求较大,打擦边球的做法也渐渐多了起来。按照规定,房地产项目发行信托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比如四证齐全、开发商二级以上资质,以及30%自有资金等。"一些信托公司为了能越过黄线,以股权投资的方式绕开限制,与开发商签订回购条款。这其实就有了直接借贷的性质,是违规的。"一位信托公司内部人士称。 2010年11月,银监会查处了部分违规发行房地产信托的公司,各大信托公司进入停业自查阶段。"现在已经恢复了业务,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引入第三方条款,规避了直接借贷的嫌疑。"李国龙称。
中财网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