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巨头向政策低头 新轮降价潮来袭
  [行业动态] 日期:2010-06-24

  

导读:
  开发商降价 地产巨头开始向政策"低头"
  楼市步入深度调整 新一轮降价潮来袭

  开发商降价 地产巨头开始向政策"低头"
  近期,媒体上关于开发商降价的消息多了起来。尤其是深圳已成为全国楼盘大面积降价的第一个城市。6月16前后,深圳大部分在售楼盘都进行了促销,其中佳兆业、万科等都有楼盘推出多套特价单位,优惠幅度相当明显。
  全国范围内的第一个降价企业,当属恒大地产,自5月初即在全国高调的进行八五折促销,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回笼了大笔资金。6月份,又有一地产巨头--绿地集团宣布在全国41个城市同步进行促销活动。与此同时,万科、保利等企业的部分楼盘也因地制宜、不同程度的调整了定价策略。至此,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四家房地产企业都启动了促销行动。
  开发商降价,纯属企业自主经营行为,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众所周知,自今年4月中旬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以来,市场快速降温,尤其是成交量严重萎缩,5月份少数大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环比4月份出现七成降幅。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恐怕任何一家开发商,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即使是去年的楼市火爆,使开发商暂时不差钱,但多数企业都难以承受半年不卖房的压力,房地产业天生对资金不知餍足。
  况且,对于地产巨头们来说,通过促销不仅能够回笼资金,还能占据战略制高点:通过降价促进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还可以拿着销售回款购入低价土地,从而在愈演愈烈的地产巨头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因此,近期一线地产商纷纷出现相似的表态:公司的销售策略会根据市场趋势进行灵活应对,尊重市场实际情况合理定价。
  顺势而行路坦荡,逆水行舟路艰辛。大开发商们纷纷选择促销,既是出于对市场调整的尊重,又是表明了对于调控政策的敬畏之情。众所周知,2003年以来我国频频调控房地产市场,但很多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房价一直未能稳定住。的确也有房企认为,调控没什么大不了的,市场即使出现短暂降温,也会迎来报复性反弹,什么土地监管、税收政策,皆可置若罔闻,或者通过公关手段搞定官员。
  然而,大家一定不要忘记一件事。2004年风光无限、扩张无度的著名房企顺驰,曾喊出口号,要做"全国老大",结果却倒在了2005-2006年的房地产调控路上。放在前几年,企业可以轻视政策,却不能无视政策;而在这轮堪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背景下,识时务的开发商都应高度重视,小心应对,积极行动。
  去年12月以来的这轮调控直指高房价。今年初,温家宝总理曾表示"本届政府任期一定稳住房价",之后住建部部长姜伟有话"温总理都说了房价稳,不行也得行"。遗憾的是,当时多数开发商都没能好好体会这些话的深层含义,居然在"两会"后重新高价抢地、高价开盘,结果导致国务院于4月17日出台更为严厉的"国十条"。
  如今,房价真的是不降也得降,否则,政策绝不会放松。遍察大型开发商,万科是最尊重和敬畏政策的一家企业。2007年地王蜂涌之时,王石曾提出著名的"不当地王,不囤地,不捂盘"的企业信条;不仅响应市场方面的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近年来万科同样积极,参与了包括公共租赁住房、配套商品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种保障性住房的实践,而这些都是微利或无利项目,是多数开发商所不屑、不愿介入的。
  近段时间,万科总经理郁亮表示:"市场随时在变动,我们力图把握的是销售速度,比较理想的速度,是新盘开盘一个月内,能卖掉60%。"对于万科这样注重"跑量"的企业,随行就市,跟着党的政策走,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法。当然,很多企业也有权选择不降价的自由,尤其是那些高端项目,但当前的事实是:在很多大城市,中低端住宅降价后依然卖得不错,而没有明显让利措施的高端住宅却普遍遇冷,甚至部分楼盘近两个月来销售为"零纪录"。
  政策自有道理,市场自有法则,企业自有策略。然而,面对政策的强大力量,市场的惨酷无情,更多的时候,企业只能选择顺从。对于那些想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商来说,降价实属上策。 (杨红旭 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 )(.经.济.观.察.网)
    楼市步入深度调整 新一轮降价潮来袭
  6月20日上午,燕郊新盘天洋城三期开盘,售楼处内"震撼底价"的招牌十分醒目。天洋城此次推出的新品以7800元/平方米的均价公开发售。而今年4月,天洋城二期楼座的均价曾达到11000元/平方米,与此相比,该项目售价已"明降"30%。
  "这应该是国十条新政之后,北京市及周边降价幅度最大的楼盘。"资深地产人士蔡鸿岩指出。6月以来,北京不少楼盘步入降价行列,打折促销力度逐渐加大。"如果付全款,通州、望京等区域内的在售项目基本可以打到9折,部分项目的折扣甚至低于85折。"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地产调控仍将从紧,随着新房销售率的持续低迷,降价潮将逐步蔓延。
  调价补量
  北京通州区新盘金隅·花石匠将于近期开盘,预计销售价格为16000-18000元/平方米,开盘当天认购1万元可抵10万元。"现在的价格基本接近去年底的水平,我们可以接受了。"项目售楼处内看房的徐女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花石匠离城铁起始站约1公里,该区域新房价格曾涨至22000-24000元/平方米。
  在尝到"零成交"的苦涩后,房地产商开始调"价"补"量"。"以今年4月份的价格水平定价,房子必然卖不动。下调10%-20%后,刚性需求才会逐步进场。"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表示。
  地处西四环外的远洋沁山水·上品于6月18日开盘,销售均价26000元/平方米;与周边同品质二手房售价相比,该项目均价低1000-2000元/平方米。开盘5天以来,销售平稳,截至6月22日,沁山水·上品393套预售房源中,仅剩余62套"可售",另外331套均已"预订"或"联机备案",销售率达84%。
  降价30%开盘的天洋城三期,200余套房源在当天便告售罄。"现在,降价幅度大的项目,销售状况就十分理想。而价格未松动的项目,基本上是零成交。"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指出。
  根据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的统计,6月中上旬,北京在售的235个普通商品住宅项目中(不含别墅、商住楼、保障房),147个项目出现"零成交",其中包括5月份新获预售证的柏阳景园、保利·西山林语等项目。
  尽管开发商"打折风"不断上演,但是成交均价并未出现大规模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与5月份相比,6月上旬仅有15个项目成交均价出现下滑。其中,3个项目降价幅度超过2000元。
  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6月中上旬,京城新开盘项目整体开盘均价为23540元/平方米,而5月同期的整体开盘均价为25081元/平方米,6月开盘均价降幅仅6.1%。
  中原地产华北区总经理李文杰分析,目前房价下调已经达成共识,开发商迟迟不降价的主要原因是如何制定降价的幅度,偏低或者偏高都可能出现负面影响,所以较为谨慎。他预测,7月份房价出现实质性下调的可能性很大。

    供求逆转
  调控之下,大量投资性购房需求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刚性自住需求也延迟释放。这就在短期内造成了楼市供大于求的局面。
  据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中上旬(截至20日),北京共成交期房住宅2626套,成交面积为24.9万平方米,除去保障性住房,实际成交的期房商品住宅为1482套,成交面积为17万平方米,环比5月同期,期房住宅成交套数下降41.8%,实际成交的期房商品住宅套数下降40.7%。
  另据统计,截至6月20日晚,6月北京取得商品房预售证期房住宅项目共有8个,合计提供2546套商品住宅,新增商品住宅面积27.68万平方米,分别是同期商品住宅成交量的1.7倍和1.6倍。
  从单日成交量来看,6月份实际成交的期房商品住宅仅有4天超过100套,最低2日的日成交量仅有30套,这对于北京在售的近200个楼盘来说,成交低迷之势可见一斑。
  截至6月22日,北京市可售期房套数为11.24万套,可售房屋面积为144.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套数为5.87万套,可售住宅面积760.89万平方米。
  亚豪机构任启鑫认为,从存量房源看,目前北京市场的供需比超过8比1,说明供应量出现较明显的过剩。任启鑫分析,一方面是成交量的大幅下挫,另一方面是房企开发热情相对高涨,而根据北京市建委的预售管理规定,入市项目须一次性推出全部取证房源,从而导致近期楼市量增价缩。此外,新增房源户型呈现出明显的缩减态势,比如首开智慧社、润枫欣尚的套均供应面积都在70平方米以下,相应套数增加,供过于求的态势更为明显。
  资金吃紧
  "今年,总公司给我们的销售任务是30亿元,但上半年仅完成35%。下半年的压力很大。"一家大型地产公司北京区域的销售总监坦言。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企业的运营资金中,超过三成来自商品房预售款,销售低迷将直接导致房企资金链趋紧。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增速持续回落。其中,定金及预收款回落明显。
  21世纪不动产分析师认为,在销售回笼资金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开发商的资金链条将不会顺畅。今后,开发商资金吃紧将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前两年储备土地较多、新项目开发和销售受阻的房企以及负外债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今年5月以来,中华企业、世茂股份等10余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布了其信托融资计划,总融资规模逾50亿元,以期能缓解资金压力。
  今年以来,绿城中国等房企在高负债率的情况下继续拿地,销售放缓后,这些公司可能再度面临财务困境。"2010年一季度拍得的土地中,部分需要一年之内缴清土地价款,这意味着,高价拿地的房企在下半年面临的资金压力非常大。"
  以绿城中国为例,2009年公司456亿元的地价款中,已支付200亿元左右,2010年仍有230多亿元尚未付清。2010年,公司又购买一批土地,地价款为90亿元左右。另外,绿城今年的在建项目达102个,在建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将超过800万平方米。
  一位证券分析师指出,根据绿城2009年年报,公司持有的现金可以偿付短期债务,但由于该集团项目多布局在华东地区,销售回款受到房地产新政的影响较大,而公司在银行信贷获取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在2010年下半年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恶化的可能。(.中.国.证.券.报)

[关闭] [打印